色彩风景中常见的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
2019-02-15 11:03
来源:
同学们在色彩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很多同学为此苦恼,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动力下降。更有同学甚至以状态不好为理由,扔下画笔,自暴自弃,消极地面对或者逃避问题。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只会让专业停滞不前。有问题是好事,应该积极面对,怕的就是找不出问题,自我感觉良好。当然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本质上认识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灰(现象)——画面明暗层次感不强,色彩关系不够鲜明(问题)——缺少对画面明暗次序的整体控制,色块明度层次拉不开(本质)。
解决方案:学习对色块进行归纳,进行黑、白、灰明暗排序,可以尝试从最重的颜色画起,依据明暗次序进行铺色,就能有效地控制画面的明度关系。
脏(现象)——色彩污浊或颜色沉闷,色彩关系不够鲜明(问题)——受光面和背光面冷暖关系混淆(本质)。
解决方案:学会对光源色性进行分析,比如在太阳光照射下,受光面颜色偏暖,背光面颜色偏冷,反光颜色偏暖,阴天、雨天光源的色性也不尽相同(详见第五章)。
粉(现象)——色彩不响亮,质感和体量感的表现不充分(问题)——色彩饱和度不够,画面纯灰关系拉不开(本质)。
解决方案:在铺色阶段应注意对画面色块的纯度进行区分,可以从纯度高的颜色画起,然后依次画出纯度低的颜色和灰颜色。另外,注意区分受光面和背光面的颜色饱和度。一般来说,受光部颜色纯度高,背光部颜色纯度低。
碎(现象)——画面琐碎,整体感不强,空间层次不清晰(问题)——缺少对画面色块关系的归纳,过分关注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质)。
解决方案:建议先用大笔进行铺色,确定画面大色块关系,然后再由前往后,由主到次,有侧重地进行刻画。
平(现象)——画面平淡,缺少意境和空间层次感(问题)——体积感和光感不强,刻画平均(本质)。
解决方案: 加大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对比,对受光面和背光面两大面进行区分,增加光感和体积感。有重点地进行刻画,增加画面空间层次感。
这幅风景作品从构图取景到用笔塑造都不错。不足之处在于:暗部颜色太过沉闷,缺少色彩倾向和冷暖变化。
这是一幅很不错的风景作品,它超越一般的写生,色调和谐而整体,用笔和对色块的归纳让我想起了勃纳尔的作品,很难想象这幅作品出自初一学生之手。永远记住:在色彩的表现当中,色调是最重要的。
这幅风景作品也是以色调取胜的,阳光下的白墙和金黄色与背景湛蓝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近处几棵树沉稳的绿灰色和建筑物顶部的橙红色以及地面的颜色形成呼应,用笔大胆肯定,表现得十分精彩。
这是一幅很不错的风景作品,色调和谐,刻画准确,画出了自然真实的色彩。我们从这幅作品中沉稳的红砖墙颜色以及对门和窗户的刻画,看到了这位同学整体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的高度控制力。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同学对色彩冷暖关系的透彻领悟,在阳光暖光源的照射下,受光部偏暖,呈现出黄橙的倾向,背光部偏冷,呈现出蓝紫的倾向。
这幅风景写生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绘画品质。与此同时,在色彩和空间的表现以及形象塑造上也表现得十分精彩。
这幅画画面虽然不大,却十分精彩。作者抓住了天空变化的一瞬间,地面和山的颜色也随之变化,画面的灰颜色画得沉着而微妙,富于生命力,我们从画面中看到了时间的流动。
这幅风景作品对色块的归纳处理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近处偏暖偏纯的绿和远处偏冷偏灰的绿的表现,这两块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表达了画面空间。红色的房子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了协调画面的作用。
学校动态